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考准考实政绩“成色”方能擦亮正确政绩观“底色”,组织部门需将政绩考核作为知事识人的重要抓手,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精准性,打破政绩“大锅饭”,真正把既有本事又干实事、既有政绩又有政声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以高质量政绩考核巩固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评你,明年评他,排排坐吃果果”“千人一面走过场,你好我好大家好”……当政绩成为人人有份的“大锅饭”,这样的“平均主义”,表面上暂时营造了和谐氛围,但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实干者伤心、奋斗者寒心,更会出现干部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现象。政绩“大锅饭”养不出真本事,混不来好成绩。政绩考核不应成为“一锅煮”的走过场,而应成为检验干部实绩、激励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唯有以精准的考核内容、科学的考核方式、鲜明的结果运用树立好正确政绩观的“风向标”,才能真正考出干部的“真功夫”,评出队伍的“精气神”。
知事不深,以事择人就会“雾里看花”;识人不准,选贤任能难免“有失偏颇”。揆诸现实,部分地区和单位开展考核主要以听汇报、查台账、搞投票“老三样”为主,导致庸懒散躺的干部难以“浮出水面”,担当作为的好干部也很难“冒尖出众”。因此,要注重绩由事考、人以绩论,改进优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在考核班子整体成绩的同时注重干部个体作用发挥,将集体成绩与个人贡献区分开来、与干部各自职责划分开来,防止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既要“见人”,也要“见事”。把考察了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通过鲜活案例、群众评价来反映干部的工作实绩,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干部的“正衣镜”。既要看“显绩”,还要注重“潜绩”。不能仅盯着经济数据、项目建设等“显绩”,更要关注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潜绩”。注重将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政绩考核始终,引导干部既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的好事。
“考”是基础,“用”是关键,只有让考核结果“落地有声”,才能实现“以考促干、以干促进”的良好效果。让有为者有位,突出“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勇于挑重担、扛重责、有实绩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考核连续优秀或进位较大的地方和单位,在提拔使用干部时重点推荐,让出成绩的地方多出干部,让踏实干事、担难担重的干部有劲头、有奔头。让无为者让位,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让“坐等出锅”“坐享其成”的“南郭先生”无处遁形,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为担当者担当,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审慎包容地看待干部在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过程中的问题,积极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干部放开手脚、定心干事。
(徐州市鼓楼区委组织部 王莹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