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是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当以政治担当、为民情怀、实干精神为犁铧,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基层实践中,躬身翻耕民生沃土,用汗水浇灌幸福花开。
铸牢政治忠诚之魂,做到“强根固本”,破除思想“偏差”。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镌刻在旗帜上,无论是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还是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无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基层党员干部需以理论清醒锚定民生坐标,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针对“民生小事不值得较真”“门难进、脸难看”等错误观念,积极组织参加“八项规定精神解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系列研讨,在照镜自省中破解认知偏差,让“纠治‘四风’就是保障民生”的思想共识在基层扎根。
厚植枝叶关情之根,做好“精准滴灌”,弥合干群“温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延安时期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到新时代的“接诉即办”;从上海12345市民热线日均接听3万通电话梳理高频诉求,到武汉建立“民情日志”动态机制把握群众诉求最新动向,历史和实践证明,善治者必先察其端。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工作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化、诉求表达多样化等新特点,基层干部要从高频诉求中捕捉治理信号,瞄准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就业增收等群众关注度高、利益关联密切的民生问题、矛盾焦点,把群众当亲人,主动前往田间地头、邻里炕头与群众谈心交心,摸清需求、找准突破口。自觉规范服务行为,严防民生领域“人情往来”,严防“拍脑袋”“一刀切”式服务,把“严禁拖延办理民生诉求”“严禁在帮扶工作中搞差别对待”等当作纪律要求,严格执行遵守。
淬炼攻坚克难之志,激活“一池春水”,消弭发展“落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工作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越是攻坚时刻越考验干部作风,尤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交织叠加的攻坚期,更需要基层党员干部以“滚石上山”的韧劲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要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干担当,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聚焦小区物业管理、居民矛盾调解等领域,探索实施“微改革”项目,通过小切口、渐进式改革,破解“老大难”难题。坚持以八项规定为镜,照见百姓冷暖,自觉破除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敷衍应付、在矛盾调解中推诿扯皮、在政策落实中搞“一刀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中,真切感受到党的作风之变与民生之暖。
(无锡经开区华庄街道 蔡颖,党群工作部 沈晓军)